客服中心

苏宁易购去年净利润亏损39亿,股权转让风波难平 新零售江湖如何演变?

金者

· 2577次阅读 · 2021-03-01

  2月25日,苏宁易购发布的重磅股权转让公告成为市场热点话题。实控人、控股股东张近东及苏宁电器集团拟筹划股份转让事宜,预计转让比例20%至25%,可能涉及苏宁易购的控制权变化。这个消息,也让苏宁投资的江苏苏宁足球队陷入解散传闻,苏宁队如何渡过难关让球迷揪心。

  苏宁易购到底怎么了?资金链为何突然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新零售的江湖未来如何演变?

  继前一天宣布股权大动作后,2月26日,苏宁易购披露的2020年业绩快板现实,2020年苏宁陷入全面亏损境地,全年归母净利润亏损超39亿元,而上年同期的净利润高达98亿元。

  张近东“退场”?谁来接手苏宁

  2月25日,苏宁易购突然发布公告称,张近东、苏宁电器集团拟筹划股份转让事宜,预计转让比例20%至25%,股权受让方属于基础设施等行业。

  而据苏宁易购最新股权结构显示,截至2021年1月29日,苏宁创始人张近东持股比例为20.96%,为第一大股东;淘宝(中国)紧随其后,持股比例为19.99%。另外,苏宁电器集团、苏宁控股集团分别持股16.8%、3.98%。

  一旦张近东转让了20%至25%的股份,其持股比例将降至17.76%至12.76%,将低于淘宝(中国)的持股比例,或将丢掉对苏宁易购的控制权。

  有市场人士分析表示,如此高比例的股权转让,可能威胁到张近东对苏宁易购的控制权,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抛售那么多股份的,或许与苏宁的债务问题有一定的关联。

  根据目前的消息显示,接盘方或是来自江苏和广州的国企,未来苏宁易购也可能转身成为一家国有控股企业。

  对此,苏宁的表态是,如果国资入局,资金实力将得到补强,从而进一步促进苏宁易购在零售行业的发展。

  公告称,避免苏宁易购股价异常波动,经公司申请,公司股票于2月25日开市起停牌,预计停牌时间不超过5个交易日。

  到底缺不缺钱?去年营收减少4%

  苏宁到底怎么了?怎么会突然陷入缺钱的境地?

  2020年,苏宁迈入而立之年,外界对其讨论的焦点话题却是“缺钱”。

  其实,苏宁资金链的困境早已显现。自2020年11月开始,苏宁就已多次陷入债务违约、资金链问题的传闻。张近东父子将苏宁控股股权全部质押给淘宝,借款10亿元。随后,张近东再将其持有的苏宁置业65%的股权质押给淘宝。

  进入2021年,张近东与苏宁电器集团的股权质押动作更为频繁。据Wind数据显示,进入2021年以来,不到2个月的时间,张近东和苏宁电器集团合计进行了10笔股权质押,合计6.75亿股,市值将近50亿元。面对随之而来的舆论质疑,苏宁的回应是“不属实、已报案”、“股权质押是正常的商业合作”。

  苏宁缺不缺钱?从财报中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2月26日晚间,在披露的苏宁易购《2020年度业绩快报》中,九大财务指标出现“全面大溃退”。

  数据显示,苏宁易购不仅营业总收入同比下降4%、营业利润同比大幅下跌 141.3%,甚至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等指标,同比减幅均超过140%。

  (图片来源于苏宁易购《2020年度业绩快报》)

  苏宁易购将业绩变动原因归咎于两个方面:一是疫情影响线下门店营业收入;二是平台用户补贴和价格竞争削弱线上业务毛利水平。

  苏宁易购的业务分布于零售批发、物流、金融、安装维修以及其他等五大行业,其中零售批发作为“拳头业务”,在营收上占比达九成以上。而零售批发行业的成本高企,这对于主营业务毛利率来说,十分不利。

  以2019年年报为例,五大行业总营收为2636.08亿元,零售批发占比高达96.22%,营收为2536.56亿元,其中成本就花去了2220.82亿元,毛利率仅剩12.45%。在此影响下,苏宁易购2019年主营业务成本为2292.71亿元,营收占比超过86%,利润仅剩146.71亿元,整体毛利率不到14%。

  公告称,报告期内若不考虑员工持股计划带来的股份支付费用、公司投资并购业务带来的资产折旧与摊销、长期资产减值损失,以及对应的所得税影响,则2020 年公司经调整后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亏损42.30 亿元,同期亏损44.82 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4年以来,苏宁易购的扣非净利润均是亏损状态。

  

  另外,据同花顺iFinD数据,上市至今,苏宁易购发行过21只债券,剔除8只已到期债券,剩余13只债券余额累计113.05亿元。13只未到期债券中,剩余期限不到1年的债券有5只,合计余额56.86亿元。

  2020年三季报显示,苏宁易购的短期借款为280.97亿元,主要是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的1年内到期贷款规模。此外,苏宁易购还有46.16亿元1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

  仅这三项债务的总规模已接近400亿元。

  据财报显示,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苏宁易购的账面现金余额为308.37亿元,或许不足以应对即将到期的债务。而且从三季报整体来看,截至2020年9月末,苏宁易购1072.48亿元的流动资产已经不足以覆盖1100亿元的流动负债。

  从某方面来说,苏宁易购已经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站在这个节点上看,苏宁易购的处境已经没有多少选择了。一边是苏宁易购可动用货币资金对短期债务覆盖能力弱,另一边,苏宁电器也担负着172亿元人民币的债券债务,无法对其施以援手。在短时间内融资困难的情况下,苏宁迫于无奈,只能转让股权,输血救命。

  被并购拖累的苏宁

  一向在市场中扮演着资金巨头的苏宁易购,缘何也会被资金绊住手脚,而到了转让股权续命的地步呢?业内分析称,身处零售行业的竞争压力使得苏宁不得不去扩张和并购,多年来的并购拖累了苏宁的资金链,而电商的异军突起则更加大了苏宁的竞争压力,转型之路资金的消耗更大。

  1990年,27岁的张近东拿着10万元资金,在南京租下一间200平方米的门面房,开启了苏宁的创业之路。

  当时,中国家电市场特别是空调一直是供不应求,苏宁踩准风口,成了最早建设市场、享受时代红利的幸运儿。

  赚得第一桶金后,苏宁开启了跑马圈地、疯狂扩张的战略,一度称雄中国家电零售市场。

  然而,家电零售的江湖瞬息万变,电商浪潮袭来,苏宁很快被淘宝、京东反超。直到2011年,张近东才开始尝鲜“互联网思维”,并提出“再造苏宁”战略,计划到2020年,将苏宁易购打造为电商行业第一。

  但此后的许多年,中国零售市场的江湖几乎都被淘宝、京东统治,随后拼多多、美团、唯品会等电商平台也迅速崛起,苏宁易购的收入虽然也在增长,但市场份额一路下滑。

  期间,苏宁易购试图转型,寻找新的增长点,通过收购大举扩张,涉及电商、物流、房地产、体育、科技等多个领域。

  2013年,苏宁旗下苏宁文化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耗资5亿美元收购了PPTV;

  2016年,苏宁以19.6亿元的价格收购了意大利国际米兰足球俱乐部68.5%股权;同年,苏宁聚力(原PPTV)以3.2亿美元收购了龙珠直播;

  2017年,苏宁以42.5亿元收购了天天快递,被收购后的天天快递却陷入到连年亏损中;

  2019年,苏宁易购先花27个亿收购37家万达百货门店,又斥资48亿元,买下家乐福中国80%股份,风光一时无两;

  据不完全统计,在这场并购战略中,苏宁电器集团与苏宁易购累计耗资超过400亿元,这也让苏宁的资金链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烧钱足球难以为继,最坏的结局是球队解散

  苏宁的品牌价值中,不仅仅有商业零售,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体育的足球。苏宁易购和江苏苏宁足球队的互相成全一度开花,但是现在看来背后也是非常苦涩。

  2月19日,张近东围绕“2021苏宁要坚持什么、相信什么、倡导什么”发表了团拜讲话,释放了非常重要的信号。张近东表示,内外部多种因素交织的2021年,注定会成为苏宁发展过程中意义特殊的一年,也必将是苏宁近十年发展的转折之年。

  当时张近东强调,第4个十年,苏宁正在卸下包袱、轻装上阵,但同时也没有了回旋的余地。针对不在零售主赛道的,就要主动做减法、收缩战线,该关的关,该砍的砍。

  

  很显然,这个烧钱的足球俱乐部就是张近东口中该砍掉的业务。

  实际上,江苏苏宁足球队去年顶着压力夺冠时已经出现了资金紧缺的问题。就在张近东定调后的第5天,便有多家媒体报道,苏宁正在考虑低价抛售俱乐部,甚至官方可能会宣布“零转让”江苏队,条件则是买家负责约5亿元的债务(主要是上赛季的欠薪)。

  足球历来都是非常烧钱的项目,苏宁烧钱更是凶猛。

  2015年,苏宁豪掷5.23亿元整体收购了江苏舜天俱乐部,而后的3个月花掉7亿多购买球员,其中5000万欧元签下特谢拉创下了转会纪录,2800万欧元拿下拉米雷斯等;当年赛季的总投入达到了13亿元,位居中超各队之首。2016年,苏宁又以豪掷20亿元买下了国际米兰,震惊国际足坛。

  坐拥中超、国米两架马车,也让中国和世界足坛对“苏宁”二字刮目相看。烧钱的效果也非常显著,2020年11月,江苏队夺得了球队历史上第一个中超联赛冠军,一时间,球迷都以为江苏队的黄金时代要来了。

  但如此凶猛的烧钱速度,也让本就在主业上陷入困难的苏宁的资金链不堪重负。如果未来继续砸钱投资足球,无疑会雪上加霜。

  足球队5亿元的债务让许多有意接盘的买家望而却步,目前转让没有任何实质性进展。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如果没有找到买家,省政府召开的江苏队生存发展专项办公会,也无法促成利益分属达成一致,那么这只冠军球队很可能面临解散的命运。

  苏宁发文承诺财政支持国米

  根据央视网消息,受困于自身财政问题,苏宁集团和意甲联盟关系急转直下。但是作为国际米兰俱乐部的大股东,苏宁集团已经向意大利媒体发表通告:未来集团会努力给予国际米兰财政支持。

  在官方通讯稿中,苏宁集团表示:“集团正在进行洽谈工作,希望能够找到解决困境的方案。无论未来是否能够找到其它外部资金支持,苏宁都将会继续履行给予国际米兰俱乐部财政支持的承诺。苏宁已经在亚洲组建了专业的顾问团队,一起寻找合适的伙伴,未来通过注资或其它形式给予国际米兰俱乐部支持。”

  此前深交所发布了苏宁易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在筹划控制权变更的事宜,计划转让20%-25%的股权。多家媒体透露苏宁集团打算放弃足球产业,国际米兰的股权也可能被卖掉。但当下国米在联赛中夺冠的可能性很大,目前领先AC米兰4分领跑。而苏宁集团此时发布公告,也有利于维护国际米兰俱乐部的内部稳定。

  国米的运营问题重重。据意大利足球金融媒体《Calcioe Finanza》报道,除了收购款外,收购4年以来,苏宁集团在国米的实际投入已达5.7亿欧元,包括2016年直接注资1.42亿欧元、4年累计股东借款3.36亿欧元(减去利息0.36亿欧元)、4年累计直接贡献赞助收入1.31亿欧元。同时该媒体披露,截至2020年6月30日,国际米兰负债2.44欧元(不包含应支付的有偿股东借款)。基于国际米兰的巨额负债,以及苏宁集团的财务状况,近日,网易体育报道,苏宁集团正在与英国私募基金Bc Partners就国际米兰俱乐部的收购事宜进行谈判,并在与贝恩资本(Bain Capital)谈判债务再融资和贷款的有关事项。

  新零售的江湖拼杀进入新阶段

  商业江湖,没有固若金汤的江山,有人掉队,也有人崛起。

  当苏宁易购尝试“千手观音”式发展后终于回归主赛道时,零售主战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下一个十年,新零售的舞台上,必然好戏连连。

  走低价路线、大规模补贴用户的拼多多,以农村包围城市,迅速崛起成为电商第三极。截至2020年3月31日的前12个月,拼多多年度活跃买家数达到6.28亿,同期阿里巴巴中国的年度活跃消费者数为7.26亿,京东活跃用户数为3.874亿。成立仅5年的拼多多活跃用户数超过京东,即将追上阿里。

  2020年一季度,疫情蔓延为电商发展添了一把柴,苏宁易购线上平台商品交易规模达到610.4亿元,同比增长12.78%。同期,京东净收入达1462亿元,同比增长20.7%;阿里营收1143.1亿元,同比增长22%;拼多多营收65.4亿元,同比增长44%。由此可见,苏宁易购营收规模远低于阿里和京东,增速也远低于三家对手。

  值得一提的是,拼多多单季用户增速保持在40%以上,是电商平台中用户新增率最高的一家。拼多多市场的扩张,必然切割其他电商的用户和流量,这是其“威胁”所在。拼多多在低线市场的优势,也是苏宁易购下沉之际的一大威胁。

  更引人关注的是,拼多多得到了众多资本的青睐。截至2020年末,共有499家机构持有拼多多股权,2021年2月19日,拼多多总市值超过了2400亿美元。高瓴资本、景林资产、高毅资产在美股的第一重仓股,均为拼多多。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桥水基金也在大幅增持拼多多。

  新兴电商平台的崛起,最大的影响是对消费者的分流,在寡头格局逐渐稳固的进程中,巨头之间的围追堵截永不停息。巨头对流量、用户、销量的拼抢,已极致化到具体的细分赛道,例如无法完全线上化、销售非标准品的生鲜赛道。

  盒马鲜生背后站着阿里,永辉旗下的超级物种背后站着腾讯。而对“非标品”的市场争夺,衍生出明显的分化趋势,一种是以盒马鲜生、超级物种为代表的新业态,主打餐饮、生鲜和精选商品,以差异化和电商线上业务进行“精品化”竞争;另一种是传统市场与电商进行线上线下融合,加速线上引流和配送到家服务。这两大新趋势是未来电商行业营收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这也是新零售的要义所在。

  不容忽视的是,零售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行业进入门槛低、市场高度同质化、消费者忠诚度低等因素始终存在,这导致电商平台在扩张规模的同时,可能长期处于亏损状态,京东、拼多多皆是如此。在这场看不见硝烟、更看不见终点的战场上,合纵连横的游戏不会终止,但寡头格局已然成型,苏宁易购未来要面对的挑战依然艰巨。

  大众报业·风口财经综合整理 素材来源:中新经纬、财联社、证券时报、中国证券报、新财富

【免责声明】 自媒体用户发布在亚太财经网评论发表的所有信息、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策投资行为并承担全部风险。任何用户私加自媒体用户发布的联系方式由此带来的损失都由用户自行承担。
登录发布

登录可以发布您的资讯
没有账号,请点击注册

Copyright 2024-2040 yzforex.com
上海炯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18016373号-1
申请订阅
关于我们 信息合作 法律声明 加入我们 征稿启事 联系我们 风险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