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中心

食糖之旅:一吨痛苦 一勺希望

汇者

· 603次阅读 · 2022-10-05
  政治和宗教问题影响着一个行业,而这个行业反过来又影响着政治和宗教问题,经济问题导致了大规模的移民,从而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种族分布。几个世纪以来,糖不仅仅是一种“甜”的味觉体验,一剂妙药、一类香料;也曾是具有压迫感的奴役工具,承载过欧洲皇室的荣耀。

  目前各类研究均在指向过分摄入食糖可能会导致肥胖症、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等,各类“抗糖”、“生铜”、“哥本哈根”的减糖饮食方式正在成为健康的生活范本,标有“Sugar free”的食品常常可以卖到比同系含糖食品2-3倍的价格,但据记载,1319 年的伦敦,糖曾经卖出“两先令一磅”(每公斤约 100 美元)的天价。

  人类对于甜味有着与生俱来的向往,这种原始的渴望起源于我们来到这世界的第一口食物——含有乳糖的母乳。正因如此,从人类有享乐意识开始,就会留意身边一切可以摄取甜味的东西,在蔗糖还未“统治”世界的史前时期,我们的祖先已经从树上的糖浆、仙人掌上的龙舌兰花蜜、压碎的鲜果泥、蜂蜜、芦苇中摄取来自大自然的甜蜜馈赠,而甜味最高的蜂蜜成为欧、非、亚大陆上最为普及的糖分来源。

  对于这种味蕾的向往,让我们从“甜”上引申出对各种美好的修辞和赞美,是写在圣经中形容土地肥沃的“A Land Flowing with Milk and Honey”,是王安石口中“玉色与饴味,不可他味比”的描述,是支撑“王心凌概念股”背后的“甜”妹IP。

巴布亚新几内亚和印度——甘蔗和糖的起点

  根据DNA检测结果,甘蔗最早的起源于东南亚,研究人员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库克沼泽中找到公元前8000年、已知人类驯化和种植甘蔗的最早证据,那时人们通过咀嚼甘蔗以享受这份甜味;大约 3500 年前,这种作物由南岛和波利尼西亚海员携带,传至东太平洋和印度洋。

  大约 2500 年前,第一种精制糖在印度诞生,将其命名为 ( arkarā ),意思是砾石或沙子。为了提取糖,古代印度人将甘蔗捣碎或碾碎以提取其汁液。之后,将甘蔗汁煮沸成糖浆,在阳光下晒干,使其慢慢结晶。随后这种制糖技术向东传播到中国,向西传播到波斯和早期的伊斯兰国家,8 世纪至 13 世纪的穆斯林农业革命期间,阿拉伯人将制糖工业化,拥有了世界上第一批大型糖厂、精炼厂;13世纪希腊和罗马的船队驶向印度,在此学习了印度的制糖技术,并将其带回地中海地区,在当地用于医疗的珍贵药品,在整个中世纪,食糖被认定为一种稀有且昂贵的香料。

两百年血腥战争加速了食糖的普及

  戏谑的是,这种甜美物质的传播依赖于战争——食糖贸易的起点可以追溯到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两百年的血腥之争,公元1096年十字军东征,使欧洲人首次尝到了糖的甜味,并将这种“新香料”带回国,因为严重稀缺,以至于一个中世纪的欧洲每年每人只能分到一茶匙的糖。在欧洲早期文艺复兴时期,有钱有势的人将精制糖视为一种奢侈品,甚至成为卡斯蒂利亚女王伊莎贝拉为女儿准备的圣诞礼物。

  这种稀缺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欧洲大陆的天气环境不适合制糖原料甘蔗的生长,甘蔗主要生长在 80 华氏度以上、降雨稳定或灌溉充足的潮湿地带;但对于糖的向往让欧洲一直在寻求合适种植甘蔗的土地,在 12 世纪初,他们在黎巴嫩的提尔建立了大型庄园,在当地压榨后运回国食用,据悉, 11 - 12 世纪西方的所有糖都来源于此,尽管贸易量有所增加,但仍是供不应求,糖仍然是欧洲非常稀有且极其昂贵的物品。1340 年代,黑死病席卷了欧洲,劳动力市场短缺更是加剧了食糖供应的紧张,对于食糖的渴望激发了欧洲对于土地和劳动力的向往,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让欧洲嗅到了“甜味”, “新世界”中占据的土地,例如加勒比海和中南美洲,均适合生产甘蔗,而下一步则是对于劳动力的剥夺。

甜与权利——奴隶为劳动基础的甘蔗种植园

  15 世纪后期,大西洋的马德拉岛是第一个大规模集中种植、压榨甘蔗和提炼蔗糖的地方;葡萄牙人意识到巴西这片适合甘蔗生长的富饶土地,于是建立了以奴隶为劳动基础的种植园经济,这也为巴西成为当今的第一大食糖主产国埋下了伏笔。

  巴西和加勒比地区甘蔗种植园对劳动力的需求巨大,为了满足这一需求催生了横跨大西洋的奴隶贸易,食糖贸易的兴起导致在 1501 年至 1867 年间约有 1257万人从非洲被运往美洲,而每次航行的死亡率可能高达 25%,而且预计有100-200万人死于途中。

  到 16 世纪后期,巴西的产量超过了所有新世界殖民地和地中海,地中海制糖业崩溃。到 17世纪,巴西每年生产约2.4万吨糖,但光靠这片巴西大陆已经无法满足欧洲对糖日益增长的需求,欧洲人嗅着“甜味”开始将目光转向西印度群岛,随着大量奴隶的涌入甚至改变了当地的人口结构,从 1643 年的 18600 名白人、6400 名非洲奴隶增加到 1724 年的 18300 名白人和 55206 名非洲奴隶。到 18 世纪中叶,糖几乎占欧洲所有进口商品的 20%,其中约 80% 来自西印度群岛,其大部分领土现在仍处于英国和法国的控制之下。1833年,大英帝国废除了奴隶贸易,法国和西班牙紧随其后。“哪里有糖,哪里就有奴隶”的历史在19世纪末期食糖“工业化”的进程下逐渐落幕。“工业革命”开始,随着制糖和精炼糖方法的新陈换代,食糖产能迅速扩张。其中包括由英国化学家爱德华查尔斯霍华德于 1813 年开发的封闭式煮糖壶、世界上最大和技术最先进的糖厂在长岛威廉斯堡开业。工业化时代下,生产效率提升,美国的糖产量增加并压低了价格,高糖价时代落幕。

战争中的“血包”——食糖政治属性凸显

  除了黄金和石油,钢铁外,糖也是战备物资,战争时严禁出口到敌对国家,而且还会要求自己的盟国也禁止出口。二战时,日本因为气候因素,本土不适合种植甘蔗,基本依靠进口,日本还特意攻下了很多富产甘蔗的地区,以此解决国内糖不足的窘境。

  人体每天需要摄入10到30克的糖分,如果从事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等剧烈运动,大约每天摄入50克。战争期间,士兵对白糖的需求量更大,需要摄入80克左右的糖分,才能维持正常的运作。战争期间蔗糖就是前线士兵的必需品是维系生命的血包,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果一个士兵缺乏蔗糖,人体就会容易出现饥饿、虚弱、乏力、精神不集中,严重的甚至还会导致人体昏迷。糖在战时能媲美黄金白银铸币能成为硬通货,就是因为这种物质对人体太重要了。所以说,二战期间美国对日本实施蔗糖禁运,远比石油禁运更严重。

  俄乌冲突以来,我们看到包括俄罗斯、印度等国对于粮食和食糖进行的出口限制,尽管在全球食糖供应整体宽松的背景下,全球对于战争的担忧,对于战备物资的需求仍一度将食糖价格推升在历史高位水平,印证着食糖的政治属性。

  季羡林先生在《糖史》中提到,“糖这种看起来似乎微不足道的东西背后,竟然”隐藏着一部十分复杂的、十分具体生动的文化交流的历史。

  食糖的起源于人类对于甜味的本能,这是本性;食糖的贸易由两大宗教的百年血战为引,这是宗教;产能的扩张由欲望、权利和政治催化,这是资本也是战争。宗教、政治、人和经济从来不是各自存在,这些因素实际上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政治和宗教问题影响着一个行业,而这个行业反过来又影响着政治和宗教问题,经济问题导致了大规模的移民,从而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种族分布。

  “白糖”是朋友口中研究性价比最低的品种,因为,当你拾起一颗小小的晶体,渗透出的光可能蕴含着一段段或“甜蜜”或“悲惨”或“不堪”或“精彩”的历史往事,各类因素交织互相影响,让糖少了锋芒。
【免责声明】 自媒体用户发布在亚太财经网评论发表的所有信息、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策投资行为并承担全部风险。任何用户私加自媒体用户发布的联系方式由此带来的损失都由用户自行承担。
登录发布

登录可以发布您的资讯
没有账号,请点击注册

Copyright 2024-2040 yzforex.com
上海炯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18016373号-1
申请订阅
关于我们 信息合作 法律声明 加入我们 征稿启事 联系我们 风险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