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中心

商业银行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转型影响分析

汇者

· 751次阅读 · 2022-11-08
  《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银保监发〔2021〕20号)的过渡期即将于2022年年末结束,各商业银行正抓住最后的时间窗口进行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的转型工作。转型完成后,该类产品投资运作和申赎规则更接近于货币基金,此前具备的大额T+0快速赎回、较高收益等优势有所削弱,与货币基金、存款等产品的收益差距将系统性缩窄,对债券市场产生一定的结构性影响,也给商业银行经营带来一定的机遇和挑战。

  商业银行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转型势在必行

  对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较为官方的定义是指仅投资于货币市场工具,每个交易日可办理产品份额认购、赎回的商业银行或者理财公司的理财产品。在产品名称中使用“货币”“现金”“流动”等类似字样的理财产品也视为现金管理类产品。从实际中看,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俗称T+0理财,客户主要用其管理短期流动资金。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问世已超过十年时间,成为商业银行最热销的理财产品之一,也曾经是规模占比最高的子品类。产品的最主要卖点是高流动性,其典型的交易规则是购买当日(T日)或次日即开始计算收益;如果使用快速赎回功能,在一定额度内,赎回当日(T日)资金实时到账。同时,产品也有兼具安全性和收益性。自面市以来,该类理财产品未被披露过产生本金亏损的案例,报价收益率远高于活期存款,也系统性地高于货币基金,因而成为活期存款最有力的竞争者,较货币基金也具有明显优势。产品规模增长迅速,截至2021年年末,商业银行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规模已超9万亿元。(见图1)

  但从投资运作规则看,货币基金面临非常严格的规则限制。特别是2017年出台了《公开募集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流动性风险管理规定》,依照货币基金投资者集中度的高低不同进行分档管理,每档内就投资范围、投资组合剩余期限、杠杆率、投资集中度、债券评级等设定了严格且详细的要求,降低了其流动性管理风险。同时,相关管理规则对货币基金的巨额赎回处理、影子定价规则都进行了清晰的规定,提升了货币基金应对极端市场环境下大额连续赎回的能力。相比之下,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此前面临的约束较少,投资范围相对较广(与其他固定收益类银行理财产品差别不大),对所投投资品的期限和组合的加权剩余期限没有明确的限制,对所投投资品的评级等也无特别要求。所以一直以来,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收益率系统性的高于货币基金,但也存在一定的流动性风险隐患。

  2018年4月,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四部委公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银发〔2018〕106号,以下简称《资管新规》),对包含银行理财、券商资管计划、信托计划等在内的各类资管产品投资、运作、估值等规则进行了较大程度上的统一和规范,意在打破刚性兑付、清理多层嵌套、控制杠杆上限、消除监管套利、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将资管产品引入比拼投资管理能力的公平竞争正途。与《资管新规》相配套,2021年6月,银保监会、人民银行发布《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银保监发〔2021〕20号,以下简称《现金理财新规》),将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的投资、申赎、估值等规则全面向货币基金靠拢,通过对投资范围、投资组合期限、投资品评级、集中度、杠杆率等加以限制,以提升其应对流动性冲击的能力。《现金理财新规》的过渡期截至2022年12月31日,各家商业银行正抓住最后的窗口期加速完成产品转型工作。

  转型后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的变化趋势

  (一)投资范围更窄、投资限制更多

  转型前,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投资范围并无明显限制,实际运作中投资于非标资产等流动性较差的资产也屡见不鲜;对于所投债券的剩余期限、评级等也没有明确的要求。但依照《资管新规》和《现金理财新规》,转型后的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投资范围和限制基本比照货币基金,主要包括可投资产的类别变少(不能投非标资产)、所投的投资品期限明显缩短(1年或397天以内)、组合加权剩余期限缩短(分层要求)、所投债券评级要求提高(不能投评级AA+以下的投资品,低于AAA评级的投资品的不超10%)、杠杆率下降(不超120%)。(见表)

  (二)申赎规则由T+0变为T+1,快速赎回上限大幅调降

  如前所述,转型前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的申购、赎回多适用于T+0规则,即交易时段内申购,申购当日开始计算收益,快速赎回资金实时到账。最为重要的是,单户每日快速赎回的额度上限较高,个别产品可达每户每日50万元,远高于货币基金1万元的额度上限。且快速赎回功能全年无休,包含节假日在内的每个自然日均可享受。具备这一功能后,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的流动性基本能够满足个人客户绝大多数情况下的日常资金需求。转型后,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申购、赎回均改为T+1规则,即交易时段内,申购资金T+1日开始计算收益,正常赎回T+1日到账。产品仍可以保留T+0实时到账的快速赎回功能,但快赎的额度上限均要比照货币基金,缩小为每户每日不得超过1万元。流动性优势大为缩窄。

  (三)与货币基金、存款等产品的收益差距将系统性缩窄

  转型前,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收益率远高于活期存款,也系统性地高于货币基金,叠加其媲美活期存款的高流动性,该类产品成为流动性管理工具中的王牌,完胜其他类产品,其收益率也成为实质上的短期限无风险利率锚。但转型后,因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投资限制更向货币基金靠拢,此前用以提升收益的拉长久期、信用下沉、提升杠杆、买流动性较差资产四大手段均受到限制,其与货币基金的价差也应该缩窄,与通知存款、短期限结构性存款的价差也将缩小。可以说,该类产品转型后,包括活期存款、通知存款、结构性存款、货币基金、存单指数基金、中短债债基等在内的流动性管理工具都将不同程度受益,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重新洗牌的作用。全市场短期限无风险利率锚也将有系统性的下调,也更加有利于各类资管产品的公平竞争,并进一步增强了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见图2)

  (四)长期看净值化发展是大势所趋

  上述转型仅针对存量的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进行规范,但其仍可以使用摊余成本法进行估值。从长远看,净值化转型仍是现金管理类产品的大势所趋。此前,《现金理财新规》已对摊余成本法估值的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进行了规模限制:同一银行采用摊余成本法进行核算的现金管理类产品的月末资产净值,合计不得超过其全部理财产品月末资产净值的30%。同一理财公司采用摊余成本法进行核算的现金管理类产品的月末资产净值,合计不得超过其风险准备金月末余额的200倍。而对于使用净值法估值的该类产品,则无明确的规模限制。

  基金产品也呈现同样的监管趋势,同业存单指数基金即为例证。同业存单指数基金是指主要投资于同业存单并跟踪同业存单指数的开放式基金。当前已发行的同业存单指数基金主要跟踪中证同业存单AAA指数。该类资金投资于同业存单的比例不低于基金资产的80%,且投资于标的指数成分券和备选成分券的比例不低于非现金基金资产的80%。同业存单指数基金主要定位为一种流动性较高(一般最短持有7天)、安全性较好(主要投资于AAA同业存单)、收益水平不输货币基金的短期流动性管理工具。最为重要的是,同业存单指数基金采用市值法估值,从基金管理人角度看,其承担的流动性风险相对较小。2021年8月证监会官网首次披露六家基金公司的同业存单指数基金审批,拉开了快速发展的序幕。据万得(wind)数据统计,截至10月21日,全市场共有34只同业存单指数基金成立,规模合计超1900亿元。政策对同业存单指数基金的支持,也传达出不愿摊余成本法货币基金规模过大的信号。

  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转型对债券市场产生的影响

  (一)现金管理类理财新增投资债券期限将显著缩短

  受新规约束,转型后的现金管理类产品仅能投资剩余期限约1年以内的短久期债券。总体来看,包括银行二级资本债、永续债以及其他久期相对偏长的信用债都已被排除在可投范围之外,阶段性会产生需求收缩,不利于上述长久期信用债的一级发行和二级交易。信用债收益率曲线的形状可能整体上变陡峭。但另一方面, 同业存单(NCD)及其它短久期信用债可能受到追捧,一级发行更为便利。同时,上述转变可能会使信用债收益率曲线1年以上至1年以内一段形状更为陡峭化,产生信用债骑乘投资的机会,即提前买入1年以上的高等级信用债,持有至剩余期限小于1年后卖出。

  (二)不同评级信用债的需求有涨有落

  转型后银行现金管理类产品不能投资于AA+评级以下的信用债,因此AA级债券将失去一类重要的投资者,发行将变得更困难。同时,《现金理财新规》对现金管理类产品AA+投资比例也有限制,也会缩减AA+债券的整体需求,对其一级发行和二级市场流动性都不利;对于AAA评级的信用债,需求有所上升,利好其一级发行和二级市场流动性。

  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转型要求商业银行积极应对

  (一)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转型为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机遇方面:第一,可能带来一定的存款增长机会。因快速赎回额度明显缩窄,客户遇1万元以上的大额用款需求时(特别是用款时点位于节假日),可能提前赎回理财产品并转化为活期存款备用,增加一个短暂的活期存款沉淀时间;因清算速度由T+0变为T+1,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流动性变差,而通知存款等品种因具有T+0清算的便利性,吸引力相对提升。第二,有利于商业银行控制负债成本。如前所述,转型后,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收益系统性降低可起到降低短期无风险利率锚的作用。对更注重产品收益的客户来说,短期结构性存款的吸引力将明显上升,有助于其价格的进一步调降。

  挑战方面:主要体现为现金管理类理财收入贡献度可能有所下滑,未来对理财子公司的盈利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此前,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一直是银行理财产品中盈利能力最强的品种。转型后,其整体盈利空间压缩,规模扩张也有上限。

  (二)商业银行应积极应对

  第一,商业银行应抓住存款增长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做大做实存款基础。特别是通过优化客户结构,夯实中小客群,扩大活期结算性存款规模。

  第二,商业银行应借助市场利率下行的契机,进一步做好负债成本的管控,包括一般性存款的定价管理和市场化负债的择机发行。通过管控好负债成本,腾挪更多空间,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第三,银行理财子公司未来需要发展多元化的产品线,根据自身禀赋找准定位,并切实提升投研能力,以更专业的水平为客户做好资产管理。
【免责声明】 自媒体用户发布在亚太财经网评论发表的所有信息、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策投资行为并承担全部风险。任何用户私加自媒体用户发布的联系方式由此带来的损失都由用户自行承担。
登录发布

登录可以发布您的资讯
没有账号,请点击注册

Copyright 2024-2040 yzforex.com
上海炯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18016373号-1
申请订阅
关于我们 信息合作 法律声明 加入我们 征稿启事 联系我们 风险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