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中心

翁翕:人工智能的未来,与数字经济相结合,实现对普通大众赋能

汇者

· 501次阅读 · 2022-12-19
当下正赶上人工智能浪潮,但人工智能的落地应用也遭遇了瓶颈。人工智能技术并非“特殊”,它是一种普适技术,可以应用到很多领域,技术创新更加是一种经济活动,而不仅仅是一种科研活动。人工智能底层的很多技术逻辑并非“中心化”,反而是一种“去中心化”的方式在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未来,一定要与现在的发展数字经济相结合,来实现对普通的大众赋能。


尽管“人工智能”一词已经频繁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但普通大众对它的了解依然是“皮毛”。

12月17日,以“与时代同频 奋进商学新征程——百廿北大商学,推进‘双一流’学科建设”为主题的第二十四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在线上召开。会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翁翕做了题为《人工智能技术的“灵魂”》的主题报告。

翁翕在演讲中谈到了当下人工智能的瓶颈,从技术本质、技术意义的角度出发,释疑了人工智能的发展情况。他指出人工智能作为一个通用目的技术,它的未来一定是要与数字经济相结合,实现对我们普通大众的赋能。

1、人工智能浪潮兴起,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对现代人来说,人工智能听着算是“高端的技术”,但翁翕指出,人工智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过“三起三落”。最近这次人工智能是以深度机器学习技术为基础,然后快速发展起来的。

虽然当下正赶上人工智能浪潮,但人工智能的落地应用也遭遇了瓶颈。“比如很多AI的头部企业持续的亏损,还有一些大厂里面的人工智能实验室纷纷关闭,比如Uber就关闭了它的人工智能实验室。包括很多人工智能技术也饱受质疑,比如算法歧视问题、可解释性问题、可靠性差的问题、价格太贵的问题等等。”翁翕说。

翁翕以微软前几年推出的聊天机器人“Tay AI”举例,其诞生的目的是利用聊天机器人跟用户进行聊天。

但推出这个聊天机器人的当天,就出现了很多问题——有很多居心不良的用户给这个聊天机器人输出了太多歧视性的用语,使得这个聊天机器人在很快速的学习中,学了很多不正确的话,比如说:我很恨女权主义者、我很恨大家、我很恨犹太人等等。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经了解,另一个比较火的聊天机器人ChatGPT在聊天的时候禁止上网功能,即不能用最新的用户对话来训练这个聊天机器人。

翁翕表示,这些也意味着这波人工智能现在已经面临了很多的挑战。

2、技术创新更加是“经济活动”,而不仅仅是“科研活动”

要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源,首先要探讨,技术的本质是什么?翁翕引用了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布莱恩·阿瑟《The nature of Technology》(中文名《技术的本质》)中的几句话。

翁翕解释,在英文里面,科学与技术一般会称为science and technology,但是翻译成中文的话,往往我们把and这个词给翻译掉了,只是把它称为科学技术,甚至就简称为科技。这样的翻译就导致我们往往认为,科学是排在技术之前的,但实际上技术不是科学的副产品,而且恰好相反,科学才是技术的副产品。从本质上来讲,技术是对现象有目的的编程。

在《谈谈科学、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这篇文章中,则给科学、工程和技术用了一张图来描述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翁翕指出,科学是在寻找不同的可能性,但是工程或者是技术是要去收敛到这种最经济的道路上。“换句话说,技术创新更加是一种经济活动,而不仅仅是一种科研活动。”

如何理解技术创新是一种经济活动?翁翕以知名手机生产企业摩托罗拉举例,尽管最后摩托罗拉还是衰落了,甚至被谷歌收购之前,它的手机出货量在全球只能排到第八。但是摩托罗拉有一件很让它自豪的事情,就是专利排名,它在被收购之前还是全世界排名第一。但专利很多的同时也意味着创造了很多无用专利,而专利很多对它的最后生产没有太多的作用,导致它的手机出货量其实很低。

3、技术发展充满复杂性,人工智能是“特殊”,还是“普适”?

翁翕强调,从目的和结构两方面来认知技术发展的时候,我们必须要看到,技术从它的目的和结构两方面其实都充满了复杂性。

从结构角度来讲,人工智能之所以会有三起三落,在于它在前面两次发展过程中,都会设想一定的技术手段或者是技术结构来实现人工智能的目的,也就是让机器像人一样去思考、像人一样去感知这个世界,或者是像人一样去行动。实现这个目的,它有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手段、不同的结构,但是在之前发现这些尝试都失败了,最后变成最新的依赖于神经网络深度学习这样一种结构。   

而从技术发展意义这个角度来说,翁翕指出,很多技术刚开始的时候是以某个目的来发展,但是最后发现并不能实现这个目的,又换到其他的目的。比如伟哥,伟哥的发展最开始是为了解决心血管疾病的,最后发现它在心血管疾病的方面疗效并不是太好,它有很多副作用,它的一些副作用最后发展出它现在的主要功效。

人工智能这个技术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种所谓的普适技术,也就是这个技术本身并没有一个特殊的技术,它可以应用到很多领域。

但这一点也引发了很多争议,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经济学教授Daron Acemoglu,在去年(2021年)在国际清算银行发表了一个名为“人工智能的危害(Harms of AI)”的主题演讲,他的一个中心论点是,人工智能是一个极其中心化的技术,它只能是服务于少数一些大平台企业,这就意味着这种人工智能技术在经济、社会和政治领域都有大量的负面影响。

比如在产品市场上,它助长了垄断和一些行为的操纵;在劳动力市场上,机器人就替代了普通的工人;在社交媒体,社交媒体对一些匹配机制导致了所谓的“信息茧房”或者“回声室效应”。所谓“信息茧房”就是这些用户总是听到一些他喜欢听到的声音,而听不到其他的声音。

人工智能是不是一项“中心化技术”? 翁翕的理解是,“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和合久必分”,中心化和去中心化这两者之间的冲突,一直贯穿了很多,像经济学,甚至政治学,等等很多人文社科领域。但是纵观天下历史的发展和天下大事,从来都不是“中心化”或者是“去中心化”,哪一股力量永远占据主导地位,这两者之间永远都是在不断地循环发展,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样一种发展过程中。

从计算机领域来看,万维网(互联网的前身)之父蒂姆·伯纳斯·李,他曾指出,互联网的精神应该是去中心化的。而在人工智能领域里面,也有很多开源社区,利用去中心化的方式来实现推动技术的发展。

翁翕认为,从这个角度来看,人工智能本身并不是一个中心化的技术,相反它底层的很多技术逻辑反而是一种去中心化的方式在发展。

另一方面,技术发展中也同样存在着这种技术取代普通劳动力的担忧。比如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纺织机技术的发展导致了当时这些普通的纺织工人恶意的蓄意的去破坏纺织机,当时叫卢德运动。

“但是无一例外,我们这些技术最后它能够发展下来,都是它的正面的、善良天使最后战胜了这些负面的影响。”翁翕指出,比如蒸汽机技术,产生纺织机之外,同时也推动了铁路的发展,使得我们很多更廉价的纺织品能够销往全球市场,这些最后都造福了我们的普通大众。

4、人工智能路在何方?与数字经济相结合,对大众赋能

翁翕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未来,一定要与我们现在的发展数字经济相结合,来实现对普通大众的赋能。

他认为,实现这种赋能,就是从数字化到数智化的一个转变。数字化就是企业要把生产活动变成一些数字存储起来,进行分析。数智化则是要在数字化基础上,更进一步,也就是说要以海量大数据为基础,结合人工智能相关技术,来实现决策智能化。

但是翁翕强调,在经济学中要实现理性决策其实是非常困难的,但是人工智能技术就能够很好的做到这一点,“我们知道计算机是自然能够帮助我们来实现最优化,而且计算机通过数据的存储也能够帮助我们完美的回忆起过去,通过很多人工智能对未来的一些预测,它也能够很好的去预期未来等等,这些就能够帮助我们来实现越来越理性的决策。”

最后,翁翕提到了“人工智能技术的灵魂”。1956年Dartmouth会议, “人工智能”这个概念被首次提出,它的想法是想让机器像人一样去感知世界、像人一样去思考、像人一样去行动。

翁翕认为当下来看,人工智能的技术灵魂已经不在于让我们的机器像人一样,而在于要通过数字化赋能普通大众决策,从而使得每个大众都能够做出更加理性的决策。这才是人工智能技术真正的灵魂所在。
【免责声明】 自媒体用户发布在亚太财经网评论发表的所有信息、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策投资行为并承担全部风险。任何用户私加自媒体用户发布的联系方式由此带来的损失都由用户自行承担。
登录发布

登录可以发布您的资讯
没有账号,请点击注册

Copyright 2024-2040 yzforex.com
上海炯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18016373号-1
申请订阅
关于我们 信息合作 法律声明 加入我们 征稿启事 联系我们 风险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