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中心

多位绩优基金经理“出走”背后:公募“去明星化”成趋势 构建团队渐成共识

汇者

· 374次阅读 · 2023-02-24
  开年以来,基金经理离任的消息不断传出,其中不乏百亿元级知名基金经理因个人原因宣布离任,也有个别中小型基金公司的“顶梁柱”卸任,基金经理的“出走”是否会影响基金产品业绩以及未来的平稳运行?一时间基金经理“明星化”后出走的话题再次引起热议。

  《证券日报》记者采访多位业内人士后了解到,随着去年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扭转过度依赖“明星基金经理”的发展模式,基金公司在营销宣传方面出现明显的“去明星化”趋势。单独宣传某位基金经理的现象明显减少,更多是对基金经理与整体投研团队进行并行宣传,从而进一步构建稳定的团队化、平台化、一体化投研体系。


  实际上,我国基金经理人才流动趋于常态化,市场对于个别基金经理的去留应理性看待。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2月23日,年内已有279只基金的掌舵人变更,较2022年同期的487只基金变更有明显减少。

  年内279只基金掌舵人变更

  个别中小机构失去“顶梁柱”

  2月22日,中银国际证券旗下基金发布基金经理变更公告,白冰洋因个人原因卸任全部在管基金,并按规定在中基协办理注销手续。涉及的产品有中银证券健康产业、中银证券优势制造、中银证券价值精选、中银证券聚瑞,接棒的基金经理依次为李明蔚、张立新、林博程和吕文晔。

  白冰洋是去年市场十分关注的绩优基金经理,在去年权益基金整体收益不佳的背景下,其管理的中银证券优势制造股票A以9.26%的收益率斩获2022年普通股票型基金第五名,其余产品也获得了可喜的收益率。

  作为2022年绩优基金经理,白冰洋的离职是否会对所管基金产品的运作造成影响?对此,中银国际证券回应《证券日报》记者:“近年来,公司通过导师制的‘传帮带’等形成了一套公司内部人才队伍建设体系,培养了优秀基金经理和投研人员。同时,不断吸引外部优秀的人才加盟,不断优化人才结构。随着公募基金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产品的不断创新,人才流动特别是基金经理的流动逐渐常态化,应当理性看待,不宜过度解读。”

  近期像白冰洋一样“清仓式”离任的基金经理,还有泓德基金的业内老将邬传雁。就在白冰洋离任前一天,业内知名基金经理邬传雁因“工作安排”卸任泓德远见回报等6只基金产品,同时离任公司副总经理一职,相关产品由秦毅、王克玉和于浩成接管。此外,诺安基金的蔡宇滨则卸任了诺安低碳经济股票和诺安策略精选股票,长城基金的何以广卸任了旗下6只合计超过60亿元的基金产品,恒越基金的“顶梁柱”高楠也在1月份宣布因个人原因离任等。

  从近两年来看,确有不少公募基金业知名基金经理离任。例如2022年,获得基民广泛关注的董承非、周应波、赵诣纷纷离职,去向包括“公奔私”、创立私募基金或者“投身”个人系公募。据数据显示,2022年基金公司和资管机构新聘基金经理687人,离职的基金经理人达到325人,离职人数超过2021年的323人,再次刷新历史纪录。

  随着公募基金行业迅速发展,基金经理变动逐渐常态化。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2月23日,年内已有279只基金的掌舵人出现变更,较去年同期的487只明显减少。

  对于基金经理人才流动的原因及影响,一位北京地区公募FOF基金经理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无论是百亿元级知名基金经理,还是中小机构基金经理,离职的原因和影响不可一概而论。离职的背后有业绩考核压力、职场发展变化等因素,也有更好发挥投资理念和投资框架、创建新基金公司的规划。随着我国公募基金公司在投研队伍和投研文化的建设上趋于成熟,行业人员流动对内部影响有所减少,部分成熟基金经理的创业需求也能进一步丰富我国公募基金管理人队伍,形成良性竞争业态。”

  公募“去明星化”成趋势

  构建整体投研团队成共识

  近年来,公募基金市场迅速发展,不少基金公司以明星基金经理助力营销,公司管理规模实现迅猛增长,一些绩优基金经理的名字开始广为人知。然而,在2022年股市债市持续震荡的背景下,多数基金产品短期净值出现下挫,基金经理也因短期业绩表现不尽如人意而频频被“骂上热搜”。

  公募基金业如何更健康发展,如何平衡人才流动与公司内部运营稳定,引起业内重视。

  2022年4月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要着力提升投研核心能力,引导基金管理人构建团队化、平台化、一体化的投研体系,提高投研人员占比,完善投研人员梯队培养计划,做好投研能力的积累与传承,扭转过度依赖“明星基金经理”的发展模式。

  如今,鲜见基金公司大范围单独宣传某位基金经理,公募基金业正走在“去明星化”、构建整体投研团队的路上。

  一位上海地区大型公募市场部人士近期向《证券日报》记者直言:“我们从去年开始,不会主动宣传基金经理本身,而是站在公司长期发展与规划的角度,从权益团队、固收团队、量化团队等核心业务出发进行渠道沟通。我们希望基民在选购基金产品的时候,不仅仅是关注基金经理是不是‘出名’,而是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这家基金公司的整体实力及产品的过往业绩及产品特点上。”
【免责声明】 自媒体用户发布在亚太财经网评论发表的所有信息、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策投资行为并承担全部风险。任何用户私加自媒体用户发布的联系方式由此带来的损失都由用户自行承担。
登录发布

登录可以发布您的资讯
没有账号,请点击注册

Copyright 2024-2040 yzforex.com
上海炯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18016373号-1
申请订阅
关于我们 信息合作 法律声明 加入我们 征稿启事 联系我们 风险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