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中心

黑天鹅与救市在赛跑!一图看懂欧美银行业危机时间轴

汇者

· 581次阅读 · 2023-03-22
  从硅谷银行“爆雷”,到美国酝酿扩大存款保险范围,欧美银行业危机持续发酵。新的黑天鹅事件与救市措施正在赛跑。

  硅谷、瑞信之后,美国第一共和银行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焦点。

  截至本周一收盘,第一共和银行股票下跌超47%,股价创下历史新低。此前,华尔街11家银行联手向第一共和银行存入300亿美元,仍未解除危机。有消息称摩根大通首席执行官戴蒙(Jamie Dimon)再次牵头,正与其他银行探讨制定新救助方案,300亿存款或转为注资。

  据彭博社报道,美国政府官员正在研究如何暂时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的保险覆盖范围扩大到所有存款。此举源于银行联盟的集体呼吁,其认为有必要以此阻止潜在的金融危机。

  同时,全球六大央行联手注入美元流动性,有望缓解欧美银行业流动性压力。而“黑天鹅”事件持续发酵背后,暴露出欧美金融体系存在深层危机。全球金融机构携手稳定市场的行动能否奏效?全球央行升息背景下,此轮欧美银行业危机又将如何演绎?

  1

  摩根大通牵头新救助

  第一共和银行能否转危为安

  危机持续发酵之下,有消息称摩根大通首席执行官戴蒙(Jamie Dimon)再次牵头,正与其他银行探讨针对第一共和银行制定新救助方案,300亿存款或转为注资。

  此前,华尔街11家银行联手向第一共和银行存入300亿美元,尚未能缓解危机。截至本周一收盘,第一共和银行股票下跌超47%,股价创下历史新低。

  摩根大通牵头

  300亿存款或转为注资

  当地时间20日,《华尔街日报》援引消息人士透露的信息报道称,戴蒙正在与其他大型银行就稳定处于危险之中的第一共和国银行的新救助举措进行会谈。

  据报道,银行正在考虑直接投资第一共和银行以增加其资本。《华尔街日报》援引知情人士的话称,其他选择包括出售或外部注资。

  就在上周,包括摩根大通在内的11家银行向第一共和银行存入了300亿美元以提振信心。知情人士此前透露,储户已经从第一共和银行累计取出超过700亿美元。报道称,新救助计划的选项之一是将300亿美元存款中的部分或全部转化为对第一共和银行的注资。

  美国标普全球公司19日将第一共和银行信用评级下调至垃圾级。标普全球称,11家大型银行近期向第一共和银行注资300亿美元,可能无法解决这家银行的流动性问题。

  周一收盘,第一共和银行下跌超47%至每股12.18美元,创下历史最低。周二美股盘前,第一共和银行大幅上涨。截至北京时间17时,第一共和银行涨幅为23.48%。

  瑞信大股东沙特国家银行

  蒙受巨额亏损

  据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20日报道,沙特国家银行证实,在瑞士信贷被收购后蒙受了重大损失。

  据悉,沙特国家银行持有瑞士信贷约10%的股份,并在去年10月以每股3.82瑞士法郎的价格向瑞士信贷投资了14亿瑞士法郎(约15亿美元)。

  根据救助协议的条款,瑞银将向瑞士信贷股东支付每股0.76法郎的费用。这也意味着,在瑞信被收购之后,沙特国家银行此次投资损失了约80%。

  尽管亏损,沙特国家银行表示其更广泛的战略保持不变。“截至2022年12月,沙特国家银行在瑞信的投资占本行总资产的不到0.5%,占投资组合的约1.7%。”沙特国家银行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从监管资本的角度来看,对该行盈利能力没有影响。

  充满戏剧性的是,就在此前,沙特国家银行主席Ammar Al Khudairy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绝对不会”增持瑞士信贷的股份。这一言论也引起了市场恐慌,间接加速了瑞士信贷走向被收购的命运。此次沙特国家银行蒙受巨额亏损,总有点“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意思。

  FDIC据称正在研究

  将保险范围扩大到所有存款

  据彭博社报道,美国政府官员正在研究如何暂时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的保险覆盖范围扩大到所有存款。此举源于银行联盟的集体呼吁,其认为有必要以此阻止潜在的金融危机。

  报道援引知情人士的话称,美国财政部工作人员正在研究联邦监管机构是否有足够的紧急权力,可以在未经国会同意的情况下确保账户中超过目前25万美元上限的存款。

  知情人士称,当局尚未认为有必要采取此类举措,尤其是在监管机构本月已经采取措施帮助银行满足任何提款要求之后。

  2

  能否缓解恐慌?

  海外六大央行联手“救市”

  当地时间3月19日,美联储与加拿大央行、英国央行、日本央行、欧洲央行、瑞士央行发布联合声明,宣布通过常设美元流动性互换额度安排加强流动性供应。联合声明称,为了提高互换额度提供美元资金的有效性,美联储已同意将7天到期操作的频率从每周增加到每天,这一操作将于3月20日开始,并将至少持续到4月底。

  美联储联手五大央行

  提供流动性

  美元流动性互换协议诞生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按照协议,其他国家央行在面临美元短缺问题时,可以使用本币为抵押向美联储获取美元流动性,在约定的未来时间以同样汇率换回,并支付一定利息。2013年10月,美联储与上述5家央行将临时美元流动性互换协议变为常设协议。

  这一工具对于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流动性,起到了关键支撑和补充作用。历史上,美元流动性互换协议曾多次在极端市场环境下为全球银行业提供了重要的融资支持。

  数据显示,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美联储国际互换额度曾达到5830亿美元的峰值,2020年3月达到第二峰值4460亿美元。而截至2023年3月15日,外国央行所持有的未偿互换仅为4.72亿美元。

  分析人士预计,随着美联储联合五大央行通过常设美元流动性互换增加流动性供应,美联储国际互换额度使用量将再次激增。

  六大央行出手“救市”

  能否缓解恐慌?

  受欧美银行业危机影响,市场避险情绪迅速升温。

  3月20日,美债收益率大幅下行。其中,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最低触及3.291%,创6个月以来的新低;美国2年期国债收益率最低触及3.635%。黄金等避险资产受到追捧,国际金价逼近2000美元/盎司。

  避险情绪也将驱动市场增加对美元的额外需求。分析人士认为,在此背景下,六大央行联手增加美元流动性供应,有助于缓解市场恐慌情绪,防范美元流动性紧张。

  “流动性危机如同悬在银行上空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市场恐慌情绪之下,金融机构容易出现挤兑等流动性危机。此时全球六大央行出手储备美元流动性,有未雨绸缪之意。”上海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教授、前美联储高级经济学家胡捷表示。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当前市场对欧美银行业情绪处于敏感期,美联储通过美元流动性互换为多国央行提供美元流动性支持,有助于避免欧美银行业危机影响进一步扩散。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多国央行联合行动,一方面通过提供低利率美元,以缓解流动性危机及信贷紧缩压力;另一方面也在向市场传递维持全球金融稳定的决心。

  升息背景下

  全球金融脆弱性攀升

  欧美银行业危机折射出美联储领衔的全球央行连续加息背景下,全球金融系统脆弱性正在上升。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杨子荣表示,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金融市场习惯了低利率。随着全球央行史无前例地步入加息潮,低利率环境下的定价模式被打破,投资模式面临巨大风险,自身管理失败、期限结构严重错配的银行率先“爆雷”。

  美联储联手五大央行“救市”,也唤起了市场对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记忆。在分析人士看来,当前情况与2008年金融危机仍有不同。胡捷认为,2008年金融危机存在三大特征:一是次贷产品及衍生品规模总量不透明;二是持有者不透明;三是产品内部结构不透明。而硅谷银行、瑞士信贷等事件情况较为明晰,金融危机之后各国央行对金融机构监管也更为严格,在欧美当局及时干预的情况下,预计能及时阻断系统性风险的传导。

  不过,潜在风险仍可能在欧美银行业蔓延。杨子荣认为,短期来看,在高利率的环境下,更多有潜在风险的银行将陆续暴露,但形成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性不大。着眼长期,流动性风险是否会演变为系统性风险,取决于未来的通胀水平和央行货币政策走向。

  3

  被瑞银四折收购

  百年瑞信黯然谢幕

  当地时间3月19日,瑞士联邦政府宣布,瑞士信贷集团(下称“瑞信”)将被瑞银集团(下称“瑞银”)收购。30亿瑞士法郎的收购价格,较瑞信上周五的市值打了大概四折。

  除了大幅折价外,本次并购交易还打破了诸多常规,如交易跳过股东批准流程、160亿瑞士法郎的瑞信AT1债券被瑞士金融监管局宣布清零。业内人士认为,这两项打破常规的操作或给未来资本市场对海外金融产品定价带来深远影响。

  瑞银四折价收购瑞信

  周一,瑞银宣布,以30亿瑞士法郎(约合3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瑞信。具体来看,这一交易将以全股票的方式进行,瑞信股东每持有22.48股瑞信股份将获得1股瑞银股份,相当于每股0.76瑞士法郎。而截至上周五收盘,欧股上市及美股上市的瑞信股票总市值均在80亿美元附近。这意味着,瑞银以四折价完成了这项收购。

  瑞银发布的公告显示,瑞信和瑞银的合并将于2023年底完成,在合并完成之前,瑞信将继续以正常方式开展业务,并与瑞银合作实施重组措施。该合并预期将创造一家总投资资产超过5万亿美元的全球领先财富管理机构,预计到2027年每年将节省超80亿美元的年度运营成本。

  瑞士监管各方全力斡旋

  值得注意的是,这项交易跳过了瑞银大股东的批准流程。瑞银称,公司获得了瑞士金融市场监管局、瑞士央行、瑞士联邦财政部和其他核心监管机构的预先协议,并得到及时交易批复。如果没有瑞士政府的斡旋,这项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欧洲最重大的银行并购案大概率无法在短短一个周末内敲定。

  当地时间3月19日,宣布收购协议后,瑞士联邦政府召开了新闻发布会。从瑞士监管各方表态来看,该收购案的最高目标是保护瑞士金融中心地位和经济。

  瑞士联邦政府表示,最近的流动性外流和市场波动表明,恢复必要的信心已不再可能,采取迅速且能稳定局势的解决方法是“绝对有必要的”,“这个方案就是瑞士信贷银行被瑞银集团收购”。

  瑞士央行表示,可为本次交易提供高达1000亿瑞士法郎的流动性援助贷款,并提供联邦违约担保,以支持瑞银收购瑞信。瑞士央行还称瑞银和瑞信两家银行都可以不受限制地使用瑞士央行的现有便利工具。

  瑞士金融市场监管局同日公告称,瑞银收购瑞信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案”,瑞信存在流动性不足的风险,这表现为客户资金大量外流。同时,2023年3月美国银行市场的动荡加剧了这种情况,即使该银行仍有偿付能力,也有可能变得缺乏流动性。因此,当局有必要采取行动,以防止对瑞士和国际金融市场造成严重损害。

  瑞信黯然谢幕

  “余震”不断

  对于瑞信来说,合并或许为公司的历史画上句号,但对瑞信的债券所有人来说,这一金融风波的余震还在继续。

  在30亿瑞士法郎收购金额公布的当日,瑞士金融市场监管局表示,已确定瑞信名义总金额约160亿瑞士法郎(约合172.4亿美元)的银行补充一级资本金债券(AT1债券)将被减记为零。瑞士金融市场监管局还称这一决定坚持了该国“大而不能倒”的银行框架,并将增强瑞银的核心资本。

  东方证券介绍,AT1债券是一种特殊的可转债,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被引入欧洲,用于在银行倒闭时承担损失。如果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低于某个水平,这类债券的持有人将面临永久性损失,或者债券被转换为股权。理论上,AT1债权人的受偿顺序优先于普通股股东。

  瑞信在过去10年发行了大量AT1债券。这一次,瑞信高风险AT1债券持有人,或许成了瑞银与瑞信这桩历史性收购案背后的最大输家。

  东方证券分析认为,AT1债券价值直接清零,打破了债券优于股权的常规。在本次交易中,股东虽然损失惨重,但至少获得了将近一半的补偿。而AT1债券价值直接清零,意味着这部分债券的优先级甚至低于股权。

  并且,瑞士当局为了保证收购顺利完成,直接修改法律,让交易双方可以直接绕开股东投票。东方证券认为,这两项打破常规的操作将深远影响未来资本市场对金融产品的定价:一是具有系统影响力的金融公司,其最终解释权和所有权并不属于股东,银行股投资须更加谨慎,未来海外银行股投资逻辑或进一步承压;二是目前欧洲市场上仍有2750亿美元的AT1债券,债券优先级劣后于股东权益,可能引发市场对这类债券的抛售潮,风险系数大幅提高。

  公开资料显示,瑞信成立于1856年,已有167年历史,是全球第五大财团、瑞士第二大银行。瑞信是一家经营个人、公司金融服务、银行产品及退休金、保险服务的投资银行和金融服务公司,在50多个国家设有分公司。

  瑞信已连续两年亏损,财务报告显示,公司2021年全年净亏损17亿瑞士法郎,2022年全年净亏损73亿瑞士法郎,预计2023年将再次出现重大亏损。并且,瑞信在2022年年报中自爆财务报告程序存在“重大缺陷”,审计机构普华永道对公司财务报告程序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了否定意见。

  4

  全球资产价格受冲击

  投资者站在十字路口

  过去两周,从硅谷银行破产到瑞士信贷被收购,欧美银行业危机不断发酵,构成了影响全球大类资产价格的主导变量。

  对于相关风险事件后续如何演绎,当下难有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不同的演化结果将带来截然不同的资产价格表现。对于投资者而言,或许又一次站在了抉择的十字路口。

  恐慌指数冲破30后回落

  芝加哥期权交易所发布的VIX指数,即国际市场热议的恐慌指数,以标普500股指期权的隐含波动率计算得来。简单来说,VIX指数越高,反映投资者愿意付出更多成本对冲投资风险,意味着市场对股市状况感到不安。

  VIX指数在12至20被视为正常区间,高于30意味着市场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当地时间3月13日,在硅谷银行破产导致的一系列连锁效应影响下,VIX指数向上冲破30大关,一度引发投资界热议。但随后几日,即便危机蔓延至体量巨大的瑞士信贷,但VIX指数始终处于20至30区间内震荡。

  因此,虽然有市场论调认为“雷曼时刻”可能重演,但VIX指数反映出股票市场资金并不过于悲观。而且,从细分行业股价走势看,部分资金还在寻觅风险事件可能带来的投资机会,而不是对系统性风险的预估。

  回顾过去两周美股行情,银行板块自然成为重灾区,美股区域银行指数累计跌去30%。但科技成长股却成为短期亮点,科技含量更高的纳斯达克指数上周迅速止跌,周线微涨0.6%,显著跑赢道琼斯工业指数。有分析认为,银行业风险发酵,带动美联储加息预期明显收敛,有望在年内转为降息。美联储加息节奏放缓,高企的美债利率随之回落,成长板块估值从而得到提振。

  “金油比”越过2008年高点

  在商品市场中,“金油比”被视为重要的风险预警指标。一方面,黄金本身具有较强的避险属性,当风险事件发生时,投机资金涌入往往带动黄金价格大幅攀升;另一方面,原油价格与全球经济基本面高度相关,风险事件来临时,全球需求端预期转弱,原油价格因此表现低迷。

  中金公司报告认为,黄金和原油这两类典型的避险和风险资产,其阶段性价格分歧能刻画商品交易中蕴含的市场情绪变化。欧美银行业危机也引发了典型的商品市场恐慌情绪交易。3月以来,短期避险需求支撑COMEX金价冲至2000美元/盎司上方,创今年以来新高;WTI和布伦特原油价格月内大跌15%,WTI原油价格创出64美元/桶的今年以来新低。因此,“金油比”短期急剧飙升,最新已升至30以上,越过2008年的峰值。

  除贵金属价格大涨外,其他绝大多数商品价格近期遭无差别杀跌,路透CRB商品指数创一年多新低。与股市资金在寻觅机会相比,期货市场资金对相关风险事件的态度要悲观许多。

  在中信建投期货分析师刘超看来,即便欧美银行业危机在短期内能得到有效解决,但今年海外市场衰退似乎已成定局,此次危机或使预期中的衰退计价进一步深化,而定价权的不同可能决定了未来商品间价格分化。

  事态发展仍待观察

  除股市、期市外,其他大类资产近期也根据各自资金的判断进行定价。汇市方面,美元指数高位回落,一方面美联储激进的货币政策有望暂告段落,另一方面欧美银行业危机使得资金转投避险资产(日元、黄金等)。

  随着硅谷银行被接管、瑞士信贷被瑞银收购,本轮欧美银行业的风险似乎尚在可控范围之内。但事实真的如此简单吗?中粮期货在近期发布的报告中表示,展望未来,欧美银行业风险事件发展无非两种情景。

  情景一:相关风险事件在政府及资本的支持下得到妥善处理,市场避险情绪随之降温,宏观影响也随之减弱,各类资产、各类商品价格走势重新回归基本面。现阶段是入场博弈基本面利多品种的“良机”。

  情景二:风险事件继续发酵,从目前情况看,可能再度“爆雷”的点有美国第一共和银行、瑞典养老基金等。

  “我们倾向于认为第一类情景属于大概率,仅将第二种情景作为风险点。”中粮期货表示。但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最终给出的建议是“清仓观望”。显然,上述两种情景将造成资产价格呈现截然相反的两种走势,广大投资者或又站在了必须做出抉择的十字路口。
【免责声明】 自媒体用户发布在亚太财经网评论发表的所有信息、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策投资行为并承担全部风险。任何用户私加自媒体用户发布的联系方式由此带来的损失都由用户自行承担。
登录发布

登录可以发布您的资讯
没有账号,请点击注册

Copyright 2024-2040 yzforex.com
上海炯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18016373号-1
申请订阅
关于我们 信息合作 法律声明 加入我们 征稿启事 联系我们 风险提示